□ 本报评论员
三年前,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开始;今天,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迎来了评估验收。
为什么要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从800万年前走到今天,大熊猫曾经“熊霸天下”。北至北京周口店,南至越南、缅甸,都遍布大熊猫的足迹。但在人类文明的繁荣和自然生态文明的搏斗中,大熊猫退缩到青藏高原东缘一带,守着一片硕果仅存的狭长土地生存。这是它们在地球上最后的家园,仅占我国国土面积约0.3%,人们称之为大熊猫栖息地。在这个栖息地里,至今仍有万余种野生动植物在这方狭小的天地中生生不息。
从2017年起,以这片土地为基础,划分出了一个全新的区域,并拥有一个极其响亮的名字——大熊猫国家公园。
国家公园的建立,并不是换块牌子那么简单,从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到大熊猫国家公园,必须经历一次改头换面。
在原有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大熊猫国家公园以“一己之力”,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自然遗产地和水利风景区等7类81个自然保护地和71个国有林场林区连接成片,共同组成一个跨越四川、甘肃、陕西3个省份,涵盖5个片区的庞大园区,其面积约2.7万平方千米。
这就意味着,过去未纳入保护区的地带将逐渐得到填补和连通,栖息于此的万物生灵也将得到一片完整、连续的家园。而为之“代言”的大熊猫,则如同撑起了一把保护伞,庇护着同区域的其他物种。可以说,大熊猫国家公园就是“熊猫之眼”,我们通过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作为市域内大熊猫国家公园面积最大,以及全域县(区)均有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任务的市(州),雅安有6219平方公里、占全市41.3%的行政区划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2017年后,大熊猫国家公园全面加速建设。围绕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主要任务,雅安积极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举措之一是推进野化放归,助力种群复壮。雅安广泛与卧龙大熊猫繁育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石棉县和荥经县建成两个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为促进大熊猫种群复壮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雅安编制并印发《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资源环境联合执法机制》和《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严厉打击破坏自然资源环境综合执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实现大熊猫国家公园从执法事项、执法范围、执法责任等全覆盖;成立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资源环境综合执法支队,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第一支综合执法队伍,为大熊猫国家公园资源环境筑起了保护墙。
保护和发展并举,我们合理规划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及周边入口社区,着力打造集物种保护、科普游憩、科学研究、社区发展、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新型生态社区,编制各县入口社区建设规划,是全省入口社区规划启动最早、最多的市(州)。
时至今日,距离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建立已过去60余年,而在未来的中国大地上,将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作为基础和补充的崭新格局。
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大熊猫的濒危状态从濒危下调至易危,仅四川一省的大熊猫数量,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909只,恢复至第四次调查时的1387只。
正如大熊猫的成功保护让人们看到了更多物种复壮的希望,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立,或许也能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曙光。我们期待,身处这0.3%区域的雅安,一定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