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添醋网加油添醋网

通讯|走进马六甲,见证中马人文旅游热

  新华社马来西亚马六甲12月20日电 通讯|走进马六甲,通讯见证中马人文旅游热

  新华社记者王嘉伟 李奕慧

  坐落在航线交错的走进中马马六甲海峡一侧,马来西亚古城马六甲总是马甲一番热闹景象。即便是见证在雨季,这里依旧熙攘。人文热其中,旅游不乏慕名而来的通讯中国游客,或漫步于马六甲河畔,走进中马或穿行在街市巷弄之间,马甲感受这座城市深厚的见证历史底蕴与多元文化交融的独特韵味。

  历史上,人文热马六甲是旅游东西方商品交易、文化交流的通讯重要枢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走进中马五次驻节马六甲的马甲故事,广为人知。如今,历史记忆与现代风貌交相辉映,大批中国游客前来探访郑和遗迹,体验中国文化“出海”的别样魅力。

  “小时候学到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就像在心里种下一颗种子,总想到马六甲看看。”在马六甲郑和文化馆,杭州游客王霖告诉新华社记者,今年恰逢中马建交50周年,免签政策让他能够顺畅入境马来西亚,完成儿时心愿。“历史课本里的故事如今出现在眼前,我真切感受到文化交流如同纽带,加深中马两国之间的联系与理解。”

  自去年12月中马两国实施签证互免政策以来,两国人民交流互动日益频繁,跨境旅游从过去的“凤毛麟角”变成如今的“说走就走”,更从以往的“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变为如今的文化深度游。今年前10个月,到访马来西亚的中国游客超250万人次,马方赴华游客达108万人次,实现双向奔赴。

  “很多游客不再只是观光旅游,而是进行文化深度体验。”多年来致力于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六甲郑和·朵云轩艺术馆馆长黄文庆介绍,近年来,马六甲举办许多具有中国元素的文化活动,如推广郑和文化、峇峇娘惹文化以及赛龙舟庆端午等民俗活动。“中国文化‘走出来’并与本土文化融合,吸引大量中国游客前来,深度体验这种‘美美与共’的文化之旅。”黄文庆说。

  在以鸡场街为中心的马六甲历史城区,各具特色的骑楼、商铺林立,这里不仅是郑和驻扎马六甲时设立“官厂”的所在地,也是早期华人迁居南洋的落脚点。漫步骑楼间,不时有三两名擎着纸伞、穿着娘惹服饰的游客从记者身边走过。“马六甲的‘小娘惹’文化与中国渊源颇深,我在地理书和电视上都看到过,来到这里旅游,就是想亲身感受一下这份独特的文化。”来自福建的游客李婷说。

  峇峇娘惹,是指当时迁居马六甲的华人与当地居民通婚而形成的族群,男性后代称为“峇峇”,女性后代则称为“娘惹”。随着族群不断发展壮大,峇峇娘惹在保留中华传统习俗的同时吸收马来人的文化,形成独特文化体系。在饮食、语言、服饰等方面,峇峇娘惹成为中马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象征。

  “越来越多的游客寻找娘惹餐,想亲自尝试。”在马六甲鸡场街的小娘惹餐馆,店主黄露丝向记者介绍,很多游客了解到峇峇娘惹文化后,也想品尝一下娘惹菜的味道。“我是第五代娘惹,特别希望能把正宗的娘惹菜分享给大家。”黄露丝说,“娘惹餐融合广东、福建的烹饪风格和马来西亚的本地特色,味道很特别,甜中带酸、酸里有点辣,很多游客尝过后都还想再吃。”

  “以前来东南亚旅游,喜欢去海岛欣赏自然风光,现在更多希望感受华人下南洋的历史,看看中华文化在南洋的继承和发扬。”参观完马六甲的峇峇娘惹博物馆后,来自北京的游客王珊珊对记者说,在这里,她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在与当地文化融合后展现出不同特色,体会到情感上的共振,“我们在海外也彷佛有了‘家’的感觉”。

  “在中马两国共同实施免签政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中国游客来到马六甲,推动当地经济发展。”马来西亚马六甲历史城区(鸡场街)工委会主席颜天禄对新华社记者说,“马六甲是郑和和平精神的辐射地、中马文化融合共生的峇峇娘惹文化堡垒地。这里不仅能让中国朋友体验南洋华人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还能让人们感受到两国人民世世代代的深厚友谊。”

  岁末临近,新春将至,马六甲也将换上新春装扮。谈及明年,颜天禄充满期待地说:“2025年是郑和下西洋620周年,也将是鸡场街连续第35年举办迎新春活动。相信丰富的文化活动将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前来马六甲感受当地的春节氛围。”

赞(9119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油添醋网 » 通讯|走进马六甲,见证中马人文旅游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