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照片获得首届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九寨”杯国际摄影大赛特别奖
“老李,进农新年好啊!客吃快过年了,猪排你哪天有空来我们家坐坐。留影”春节期间,进农高华康给自己的客吃宝兴老友李廷忠打电话拜年。一阵嘘寒问暖后,猪排高华康又提起了两人之间经常谈论的留影那个话题——
“最近看到大熊猫了吗?”
“看到了,前几天晚上还在我家附近转悠呢!进农比之前那只体型小,客吃动作更敏捷。猪排”
高华康告诉记者:“我和李廷忠的留影初识,要从十多年前的进农一次‘熊猫拜访农家’事件说起。”
频频造访农家
十多年前,客吃当时高华康在宝兴县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科工作。猪排
“宝兴野生动物多,平时在工作中我们也会向大家宣传普及保护理念,时间一长,大家发现野生动物会主动给我们野保科打电话。”高华康说,二人的初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晚上9点过,我们接到了李廷忠的电话,说大熊猫在他家坐了一个多小时。”高华康清晰记得,那天是2010年2月4日,临近年关。
当即,高华康和同事一起赶往李廷忠家——宝兴县五龙乡东升村4组。
李廷忠家有三间木结构瓦房,正房左边是猪圈。高华康和同事到达后,看到大熊猫还悠闲地坐在猪圈里。看样子,它是将竹编的猪圈后门顶开后进去的。
李廷忠的妻子陶德芬给大家说起几个小时前发生的事。
当天下午六点过,陶德芬正在厨房做饭。饭做好后,她从厨房里出来准备叫家人吃饭。刚迈出厨房门,突然看到屋旁的一块空地上有一只动物在转悠。
陶德芬一眼就认了出来:“大熊猫!”
她赶紧告诉家人,老伴、儿子和儿媳、孙子全都跑出来观看。
大熊猫转悠了一阵,在陶德芬一家六口的目送下慢腾腾地钻进了林子。
半个小时后,大熊猫又回来了。
李廷忠发现大熊猫坐在猪圈里,两只大手抱着猪骨头啃得“嘎嘣”响。
这只大熊猫并不是第一次到李廷忠家“做客”。他说,2007至2010年,这只大熊猫每年都会来几次。它很乖,一点都不怕人。
朴实的李廷忠一家知道它是国宝,也很喜欢它,经常将一些猪骨头摆放在猪圈旁边“招待”大熊猫。几年下来,这只大熊猫已经养成习惯——到猪圈里“入座”,然后抱着猪骨头享受美食。
时间久了,李廷忠一家和大熊猫有了感情。
“它就像我家自己养的,好乖。”李廷忠说。
宛如家养宠物
长期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高华康和大熊猫打过无数次交道,熊猫在冬季下山,甚至进入农家这种事他见得多,并不觉得稀奇,但唯独这一次让他印象深刻。
“我们到了之后,看见大熊猫靠着一大堆萝卜,正在啃骨头。”高华康说,当时有十多个村民在李廷忠家看大熊猫,他担心大熊猫受到惊吓,就请大家不要靠近大熊猫。
高华康拿着相机慢慢移动,尝试着靠近,一直走到距离大熊猫大约15米的地方时才开始拍摄。大熊猫一开始有一点紧张,抬头看看,往后退了几步。高华康等了一会儿,又试图靠近,整个过程花了1个多小时,大熊猫完全放松下来。
“来,给它点骨头。”高华康对李廷忠说。
李廷忠又从家里拿出几片骨头,小心翼翼递给大熊猫,大熊猫也很“配合”,伸手接了过来。
面对猪圈里的灯光和旁边十多个人的围观,大熊猫毫不拘束,用肥厚的“大手”抓起骨头,张开大嘴,摇头撕扯着,“嘎嘣嘎嘣”的咀嚼声不时传出。高华康举起相机拍照,它也毫不在意。
不一会儿,猪骨头啃完了。大熊猫先是起身,然后低头在猪圈边慢慢地寻找。发现没有吃的后,就向围观的人群走来。
走到人群跟前,它抬起头,一双黑漆漆的“熊猫眼”望着大家。
“大乖乖,骨头已经没了。”李廷忠念叨着。一旁的邻居李全伦听到后,转身跑回自家厨房,十多分钟后,提着两大块骨头跑了来,递给了李廷忠。
大熊猫接过递来的骨头,又退回到原先坐的地方,继续大吃起来。直到凌晨,大熊猫丝毫也没有想离开的意思。
凌晨3点过,大熊猫还在消灭最后一块骨头上的残余肉渣。
“老人家,千万不能再给它吃骨头了 ,它已经吃了几公斤骨头了!”林业局工作人员告诉李廷忠。
此时,大熊猫吃完骨头,在空地上来回走动,不断低头闻闻嗅嗅,希望再有新鲜肥美的骨头递到跟前。转了几圈,似乎累了,就坐到墙边倒头就睡,直到第二天早上才起身,进了山林。
建立亲密关系
2018年,以“关爱熊猫、呵护自然,拥抱熊猫、温暖世界”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九寨”杯国际摄影大赛颁奖活动在四川都江堰举行,高华康所拍摄作品《野生熊猫进农家》获得唯一一个特等奖。
这组照片,正是2010年在李廷忠家拍摄的大熊猫照片。
摄影大赛总评委对这组照片的获奖评价是:较好体现了大熊猫栖息地群众保护大熊猫的良好意识,也展现了大熊猫和人类和谐相处的状态,图像珍贵、意义深远。
其实,在雅安“大熊猫进农家”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2020年2月5日晚上,宝兴县灵关镇村民李光林也拍下过大熊猫来他家里“做客”的视频。他告诉记者,这只大熊猫在几天前曾来过一次,“大概是觉得在这里没有危险,故而再次造访。”
“熊猫下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冬季大熊猫下山觅食。”宝兴县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股负责人郑从军说,除了觅食,大熊猫受伤或是生病后,也会下山寻求帮助。日常工作中,他和同事也曾帮助过一些求助的大熊猫。
不过,像李廷忠家遇到的这样——年年造访,宛如家养的大熊猫确实不多见。
“多年来,随着保护野生动植物和生态环境的宣传不断推广,广大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野生大熊猫受到了村民的爱护,久而久之也就建立起了对人类的信任。”郑从军说,“也有可能,是善良的李家人用农民最朴实的方式给予了大熊猫关爱,当这种给予成了习惯,大熊猫频频造访就显得随意自然,见到人不仅不害怕了,还会感到一定程度的安全和亲热。”
本报记者 鲁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