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沟水缓缓流过石拱桥
石拱桥连接宜东老街
石拱桥上镶嵌的宜东石龙头
汉源县宜东镇有一座名为桥路子的石拱桥,它由东向西跨越大沟连接宜东老街。桥路该桥位于川藏茶马古道上,世今生为昔日的宜东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桥路它仍然为人们的世今生生产、生活、宜东出行默默奉献。桥路
廊桥往事
古今中外,世今生许多桥梁都是宜东以地名和其跨越的江河湖海来命名的。而桥路子的桥路命名却独具一格,从字面上看,世今生好像是宜东桥和路的组合称谓,其实并不尽然。桥路
溯源历史,世今生清末时期建在大沟上的是一座廊桥,人行其上犹如在楼上走,人们就称它为“桥楼子”。
这种廊桥,全木架结构,亭式建筑,飞檐翘角,护栏牢固而美观,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场所。春夏秋冬,各有不同。春天,人们站在桥上,手依栏杆,远眺粉红的桃花,花香顺沟而至,沁人心脾。夏日,置身桥上,看小孩子们在清澈的河底抢拾红红绿绿的石头,还不忘高高举起炫耀的童真童趣。秋季,立于桥头,喜看丰收的人们背着累累硕果,高高兴兴地从桥上经过。冬季,赏雪之时,文人雅士聚于桥上,欣赏银装素裹的北国风光。
昔日的大沟、廊桥,给人们留下“清泉石上流,楼台游人欢。四季有余音,美景留心间”的深刻回忆。
然而这座充满回忆的廊桥并非官方所建。据原宜东区公所退休干部姜安耀于2011年12月6日誊写当时整修街道挖出来的三截石碑记载,此廊桥是乡人王政朝及各位仁德前辈之善举,碑文记录了上百名捐资者的姓名。
后来,廊桥被一场大火烧毁了,火烧桥楼子的故事口口相传,但谁也没道出确切的日期。
重建拱桥
廊桥被焚,搭一便桥维持交通,因为桥面太窄,单向通行,难以满足茶马古道的繁忙运输。每逢赶场天,赶集的乡民、背运茶包的背夫堵在桥头,等待过桥。这样既不方便,也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后来修建了石拱桥。
石拱桥也是民间善举。
据民国版《汉源县志》载:“民国三年(1914年)乡人刘汉鼎、曾继国捐重资倡募兴修,石料石工力求坚固,阅五年而成功,费资六千余金。川边镇守使殷承瓛过境,助藏元三百枚,提署今名。”
川边镇守使乃“护国军”,“护国”二字早已铭记在殷成瓛的心里,因此他顺口提署“护国桥”之名。
护国桥长8米,宽5米,高8米。桥面用边长为0.6米的石板镶成,横平竖直,整齐美观。护栏用长8米,宽0.6米,厚0.3米,重约8000斤的清水大条石安装在高0.6米,间隔距离2米的石墩上,大气壮观。两边护栏的长条石两端,各放置一个石狮子,四狮雕刻精致,威风凛凛。西面桥头矗立一根4米高的石桅杆(灯杆),元宵佳节,顶端红灯笼高挂,耀眼夺目,为喜庆增辉添彩。石拱桥桥体北面镶嵌石龙头,悬空仰首,南面镶嵌石龙尾,空中摆尾,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一龙四狮长年累月守护着这座石拱桥。
古人智慧
巨大的清水条石护栏,取材于何处,又是怎样安装上去的?
穿越时空,我们看到了距离桥路子100米左右的上大沟的悬崖峭壁上攀登采石的前辈,看到了他们滚木运石,堆土上料的辛勤劳作和聪明智慧。如今,上大沟的沟边上还清晰可见当年采石留下的一大片青石岩底。
从一龙四狮和桅杆的精心设计,完美塑造,精致雕刻,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石匠的良苦用心和精湛技艺。
石拱桥建成后,人们走过5米宽的桥面,第一感觉就是走过一条宽敞的大路,大家就叫它“桥路子”,一直叫到现在,这种称呼,折射出“桥楼子”的影子。“桥楼子”“桥路子”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不分彼此,不管人们怎么叫,知情者都能充分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
护国桥之名没有人沿用,大概来源于人们根深蒂枯的怀旧感。
一百余年过去了,石板桥面变成了水泥路面,狮子、桅杆也被损毁。桥上的石龙因悬于空中,幸免于难,它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守护着大桥,守护着家园。
曾昭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