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岩鹏 北京报道
在未来的扶持十年,我国将加大中央财政预算或新增投资,内资加快培育国有和民营加工龙头企业,限制新规推高产业集中度,外资同时严格行业准入,强调健全外商投资及并购审查机制。粮食这些条文将有望出现在旨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安全《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简称《规划》)中。
7月8日,扶持《华夏时报》独家获悉,内资《规划》的限制新规编写提纲日前已报送至国务院及相关部委,规划期为2009年至2020年。外资
内资获益
《规划》指出,强调我国粮食加工业向主产区转移趋势明显,粮食企业规模化趋势明显,安全近年来涌现出一批粮油加工大型国有和民营骨干龙头企业。扶持但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比如粮食初加工能力严重过剩、产业链条较短、资源利用率偏低等等。
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刘登高告诉记者:“我国大豆加工能力在7000万吨以上,但实际加工仅3500万吨。”
“不仅大豆加工能力严重过剩,玉米深加工产能扩张过快,大米加工业的开工率仅为40%。”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研究员马文峰也表示。
据了解,粮食加工业还存在着精加工水平低、生产经营方式粗放的问题。以稻米加工业为例,我国对稻谷资源的增值率仅为1∶1.3,大大低出国际先进水平的1∶5。
为此,《规划》明确了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即粮食加工业的规模和效益持续平稳增长,提高健康全谷物食品与工业化主食品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粮食及其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知情人士向本报透露,“加快培育国有和民营加工龙头企业、推高产业集中度”被列为重点。《规划》指出,要加大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形成一批基地、规模、产品合理,综合利用和节能的优质企业,提高粮油加工业集约化程度。
与之相应,《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大中央财政预算或新增投资,以加强技术改造,培育、壮大粮食加工业龙头企业,加强对产区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的支持,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
“国家有关部门还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加强全国性品牌建设。”该知情人士表示。
外资被限
《规划》还指出,大豆加工业外资比重和原料进口依存度偏高,跨国企业加快进入我国粮食加工领域,国内粮食加工企业面临新的挑战。
据国家粮食局内部报告显示,我国70%油脂加工厂是外资,80%大豆压榨能力为外资控制,我国进口大豆货源和实际加工能力都控制在少数几个跨国粮商手中。该报告称,外资油脂企业完全控制国内市场,压缩国内企业发展空间,并波及上游种植业和下游养殖业。更为严重的是,跨国粮商扩张的触角逐渐向稻谷等粮食加工业延伸。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国际战略投资集团进入我国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市场,并购境内农产品加工、储存、贸易等企业步伐加快、影响渐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程国强表示,“准确判断外资进入我国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潜在影响,并予以恰当应对,既事关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同时也关系国内农产品市场稳定和经济安全。”
为此,《规划》在行业准入中特别提到了“外资投资与并购”,在政策法规方面则提出“健全外商投资及并购审查机制”。
据知情人士透露,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全面评估外资垄断对就业、市场和产业安全的影响,将进一步明确外商投资大豆、油菜子食用油脂加工等项目的限制性条款,暂停批准新增大豆加工项目。
安全第一
粮食加工业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柱产业,是粮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规划》表述,发展粮食加工业,对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消费需求,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就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是,我国粮食应急加工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规划》指出,要加强对大中型城市及其它重点地区粮油应急加工供应和储运等设施建设,促进粮食应急加工体系完善以及粮食产销区加工合作,建立粮食加工安全应急预警体系。
同时,《规划》还要求完善粮油加工业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监测能力建设。具体包括加快标准制订、完善监测体系、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增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和建立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等五项措施。
目前,生产和流通协调发展机制的不健全严重制约我国粮食加工业的发展。《规划》明确,要加快建立粮油加工业现代食品物流体系,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粮油加工产业园区。
“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发展壮大、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粮油加工产业园区,加快建立现代食品物流配送体系,积极开拓城乡市场;另一方面要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建立加工企业与农户、生产基地之间的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上述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