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茂组一隅 付学涛 摄
近日,三妙招省委书记彭清华来雅调研时,治融对芦山县飞仙关镇三友村禾茂组三治融合的合践“1+8”基层治理模式给予了肯定。
禾茂,行乡从前只靠摆渡船与外界连接的村治“死角地”,如今发展成了集旅游、三妙招观光、治融休闲、合践科普、行乡餐饮等为一体的村治多功能农业综合体及乡村振兴示范区。“窍门”何在?三妙招又为何能得到彭清华书记的赞扬?
这得益于禾茂组积极探索自治为基、法治为本、治融德治为先的合践“三治”融合乡村微治理新模式,破解了乡村治理中的行乡诸多难题,治出了乡村文明、村治发展活力、和谐有序,展现了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农村新貌。
自治,共治共享
今年11月15日,对禾茂组来说是个意义重大的日子——禾茂组自管委诞生了,而自管委主任一职则落在村民李朝杰身上。
李朝杰如何成为自管委主任?村民自治、公开选举。将禾茂组划分为若干小队,每队推荐4至5名群众代表选举出小队长,再从小队长中无记名投票选举出主任。“高票当选是村民对我的信任,上任后,觉得身上担子沉甸甸的,一点不敢懈怠!”李朝杰说。
“既然是自治,那当然得村民说了算,组上的大小事务都要公开,由大家商议决定。”李朝杰介绍,此前极具争议的历史遗留问题——下思堰改造,就通过自管委取得了良好效果。
土地流转怎么丈量、土地赔偿款各家各户如何分配?三友村党支部副书记彭武介绍,针对这个问题,他们多次组织村民代表召开会议,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把实事办好。最终,大家商议出了合理的补偿方案,避免了事态扩大、矛盾激化。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自管委作用,在发展农业、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上都使劲、发力,让大家进一步感受到自管委的魅力。”李朝杰表示。
作为积极引导禾茂组实施乡村微治理的芦山县司法局来说,从顶层设计层面为禾茂组“量身打造”治理模式,有更深层的思考。“我们认为,加强和完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要做好融合这篇大文章。禾茂组的试点示范也证明了进一步改善治理机构、健全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对乡村治理的重要性。接下来,希望引导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芦山县司法局副局长刘彬说。
法治,定分止争
“不给上级找麻烦。”在李朝杰看来,村民有了矛盾、纠纷时,不过夜、不出村,竭尽所能地将矛盾化解,就是推行民主法治建设的一个具体体现。
在禾茂组正式成立自管委之前,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村委会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群众支持和参与法治创建工作,成立治安小组、劝慰组织,开展普法宣传、环保治理等工作,有序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记者在村里采访时,李朝杰正在给一对因家庭矛盾上街大骂造成不良影响的老夫妻进行调解。在李朝杰和自管委成员的努力下,终于化解了夫妻俩的矛盾。而自管委也逐渐发展成了村民的“议事堂”。
目前,正值禾茂组挖埋污水处理下水管道。埋管道自然会涉及到占用村民部分土地的问题,而这也是发生纠纷矛盾的根源所在。个别村民出现不良情绪,甚至出现阻挠的举动。“小队长挨家挨户地做工作,有争议的地方提出公平的解决方案,如果还不能化解,我们再一起碰头商议。”李朝杰说,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非常重要,摆事实、说道理,告知村民挖埋污水处理下水管道对发展乡村旅游、提高经济收入有着积极作用。
对村民而言,法治重在普法教育。禾茂组改进普法的手段和方式,定期深入村组、农户宣传法律知识,解答法律疑难问题,让法律知识走进农户;芦山县司法局选派资深党员干部,为村干部和自管委成员做专业培训,教授大家如何对村民开展纠纷调解。在环保治理中,村干部走街入户,宣传环保政策,并针对村内小微企业和养殖户进行重点攻坚,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目前,村内养殖户已全部搬离生活区及水源地。
德治,春风化雨
“恭喜你,继续保持!”递过“好媳妇儿”荣誉证书,李朝杰笑着对严晓丽说。严晓丽的婆婆因生病瘫痪在床,贤惠的严晓丽不仅要外出上班,还不辞辛劳地照顾婆婆,多年如一日,从未有过丝毫怨言。村里群众都看在眼里,纷纷夸奖她这是实至名归。
除了“好媳妇儿”,村里还评选出了“好婆婆”“好公公”“好女婿”,同时评比出了15户文明户。这些都是为了引导群众积极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通过宣扬身边的好人好事,展示善行义举。此外,村里还将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基层党建文化中,精心编排了舞蹈、戏曲等文艺节目。
禾茂组2队的王姜琼上个月在邻里面前“风光”了一把,她家因为卫生做得特别好,11月被评为了2队清洁卫生第一名。“每月评比一次,一个季度都榜上有名的家庭,除了得到荣誉证书外,还会获得一定的奖金。”李朝杰着重强调了评比的最终结果要上墙公示,确认村民无异议后才会最终敲定。
村里组织村民开展立家规、传家训、美家风活动时,彭才悦定了一条“亲贤者远小人,重礼仪讲诚信”的家训。“跟啥人学啥人,这是提醒家人怎么为人处事。”看着家家户户门前的家风家训,彭才悦觉得,村里风气变了,“越广播宣传,村里做好事的人越多。”
德治春风化雨,真正提升了村民的素质,改变了民风。“日行一善,小善大德。这样的好人好事对孩子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村民李警涛说。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张雨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