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添醋网加油添醋网

殡葬课上的00后:“早早见识过生死,更懂得珍惜机会”

2022年3月17日,殡葬南京普觉寺墓园一场清明代祭扫仪式,课上工作人员代替市民进行祭扫。后懂 (视觉中国/图)

起初,早早珍惜那种类似食物腐烂的见识机味道被关在一个个金属柜里,然后通过柜体缝隙溢出。过生殡仪馆的死更带班师父建议,最好不要打开。殡葬胆子大的课上男学生理解为,可以打开。后懂

陈慧贞很快意识到,早早珍惜鼻子上那块加厚纯棉口罩形同虚设。见识机自入读殡葬专业以来,过生她最担心的死更事发生了:长达一年的心理建设,在那一刻土崩瓦解。殡葬

男生一个个拉开存尸柜,刚满18岁的陈慧贞默默走了出来。

那是2019年11月的事了,经过一年多理论学习,这批00后第一次走进殡仪馆。福建省民政学校(中专)殡葬专业老师林福同将这个环节视为学生们职业上的成人礼,“你看过,你体验过,你选择。”

陈慧贞的选择是不接触遗体,这是她就业的底线。现代殡葬业的分工足够细致,她还可以选择殡葬司仪的就业方向,这个领域在国内几乎空白,薪酬也算体面。

然而,她2021年夏天毕业后在殡葬行业短暂逗留,最后还是因为适应不了行业的特殊性而转行。

这始终是一个有些令人望而生畏的职业领域。但其实,无论就业方向还是在校学习,直面遗体只是殡葬行业的一部分,有时甚至只是一小部分。中国每年有近一千万人死亡,开办殡葬专业的大专院校有5所、中专院校3所,林福同提供的数据是,这8所学校2021年培养的毕业生为1100多人,而每年的行业缺口为2万人。

清明是这个职业的繁忙时间。一些学校会特意在清明节前后,安排学生实习。这两年的清明又有些许不同,受疫情防控影响,多地墓园早早推出代祭扫服务,从业者们也多了新的工作项目。

南方周末记者接触到的00后殡葬专业学生有大专生,也有中专生,不少人说自己是主动选择报读,原因要么是“好玩”,要么向往法医专业而不得。当中,中专学生入学时不过十六岁左右,少年人如何看待这个专业,如何认识生死,有着与过去不同的视角。

“这是最后的告别”

行礼,盖上白布单,在布单下依序脱去死者衣物,如果上衣有扣子,必须从上往下解,寓意一路顺风。脱下的衣物要按顺序和固定的折叠方式一一摆好。

为死者穿寿衣的步骤也有讲究,先后次序为袜子、裤子、手套、上衣,上衣扣子从下往上扣好,寓意步步高升。

整个过程需戴上手套在白布单下操作,技术熟练的人,需要大约十分钟。

“殡葬无小事。一个小细节没做好,客户(死者家属)会认定你不专业,同行会评价你不认真。”殡葬心理学课上,林福同会这样对学生说,“说到底,我们这份职业荣誉感和满足感,都是通过生者获得的。”

学校配了一间实操教室,提供两个模拟教具,分别称为硬体和软体。硬体模拟已经出现尸僵现象的遗体,需两人合力操作。软体模拟正常姿态的遗体,只需一人操作,但教具重量达到30公斤,这个领域是男学生的天下,反复操练中,软体模型已经解体。

“这些繁琐步骤的目的,是通过专业人员的努力来营造一种仪式感,甚至是一种肃穆的气氛,让生者明明白白,这是最后的告别。”林福同说,自古流传的丧葬礼仪并不全是封建迷信,“有些内容也是有道理的,比如‘搁三朝’(遗体在灵堂摆放三天),

赞(8)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油添醋网 » 殡葬课上的00后:“早早见识过生死,更懂得珍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