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添醋网加油添醋网

铺展湖北百万年历史画卷

战国晚期睡虎地家书木椟。湖北
本报记者 田豆豆摄

新石器时代城背溪文化“太阳人”石刻。年历
湖北省博物馆供图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铺展
本报记者 田豆豆摄

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玉人头像。百万
湖北省博物馆供图

商代大玉戈。史画
本报记者 田豆豆摄

编钟之乐浑厚悠长,铺展折腰之舞婀娜多姿。湖北2024年12月31日,百万历经一年半升级布展的年历湖北省博物馆北馆在荆楚乐舞中开放,之前暂别观众的史画“镇馆之宝”全部回归。北馆推出的“极目楚天——湖北历史文化陈列”是湖北省首个通史展,展出文物1.6万余件,其中近一半为首次亮相,全面展现荆楚大地的悠久历史与璀璨文明。

探文明起源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湖北是长江干流流经里程最长的省份。极目楚天,千里江山如画。一层展厅入口处的巨幅壁画上,青山如削、绿水奔腾,“极目楚天”4个大字遒劲奔放,引领观众“溯流而上”,探寻荆楚大地的文明起源。

步入展厅,两块“郧县人”头骨化石引人注目。1989年、1990年,湖北省郧县青曲镇先后出土两件保存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经科学家测定为距今约100万年的直立人化石。这是湖北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被命名为“郧县人”。经研究,1号头骨化石为女性,2号为男性,二者年龄均在25岁至45岁之间。这是欧亚内陆迄今发现的同时代最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填补了人类演化链条中从元谋人、蓝田人到北京人之间近100万年的空白,为研究东亚直立人演化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研究表明,郧县人会使用和制造石器,有了简单的社会分工,还学会了使用火。郧县人的脑容量比晚于他们的北京人更高,专家认为其原因在于郧县人生活的地区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动植物丰富,食物来源多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丰饶的荆楚大地滋养了郧县人、长阳人等史前人类,他们制造出砍削斧凿等多种石器,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这些新石器时代文化在考古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城背溪文化是江汉平原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8500年—7000年。展厅中的“太阳人”石刻是城背溪文化的代表性文物,1998年出土于湖北省秭归县东门头城背溪文化遗址。在一块高115厘米、宽20厘米、厚12厘米的石板上,城背溪文化先民以简洁的线条勾画出光芒四射的太阳和一个站立的男子。这件石刻有7000多年历史,是长江流域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太阳崇拜雕刻,堪称国宝级文物。

屈家岭文化以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湖北省京山市屈家岭遗址命名,是长江中游最先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5300年—4500年。屈家岭文化以稻作农业为主,有了快轮制陶、纺织、漆器制作等技术。

石家河文化距今约4500年—4200年,其空间分布和文化内涵基本沿袭了屈家岭文化。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镇的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的史前聚落。在这里出土了数以10万计的红陶杯,其陶器制作已实现专业化和标准化。此次展出了石家河文化的代表性陶器,除了陶罐、陶杯、陶鬲等生活用品,还有小巧精致的陶象、陶鱼、陶人等。石家河玉人像是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它虽然体量不大,但五官清晰,相貌威严,散发着神秘气息,展示出高超的雕琢技巧。玉人像的梭形眼和大鼻子等特征鲜明,与三星堆青铜人像相似,却早了数百年。有学者认为,三星堆人像造型或许受到石家河文化影响。石家河文化玉器以圆雕、透雕、浅浮雕线刻等工艺制成,代表了同时期中国玉器加工的最高水平。

观金石简牍

夏商时期,中原王朝南下进入长江中游地区。位于今武汉市黄陂区的盘龙城成为当时南方的中心城市。

展厅里陈列着盘龙城遗址出土的大玉戈、铜钺等重要文物。大玉戈1974年出土于盘龙城李家嘴三号墓,距今约3500年,长94厘米、宽13.5厘米,通体琢磨精细,光润晶莹,是商代前期玉质仪仗器,价值非凡。它是目前已知商代玉戈中最长的一件,堪称“玉戈之王”,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湖北省崇阳县出土的兽面纹铜鼓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商代兽面纹青铜鼓,也是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这面有3000余年历史的铜鼓保存完好,纹饰清晰,由鼓身、鼓座、鼓冠三部分组成。鼓身横铸于长方形鼓座上,上部有弧凹形冠。鼓面为圆形,无纹饰,鼓身、鼓座和鼓冠上均有商代后期流行的装饰纹样——云雷纹和乳钉纹。这件铜鼓质地厚实古朴,造型奇伟庄重,花纹流畅粗放,体现了商代青铜工艺的特点。

曾国和楚国是周王室分封至江汉地区的重要诸侯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不断开疆扩土,成为南方最大的诸侯国,孕育了灿烂辉煌、独具特色的楚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考古发掘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楚文化虎座鸟架鼓等均是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在南馆的专题展览中展出。北馆也展示了青铜器、漆木器等反映楚文化的典型器物。

竹木简牍是记录历史的重要载体。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竹简,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其字体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风格,内容涵盖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等,为研究秦代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展柜内展示着《效律》《语书》《法律答问》《为吏之道》等记载秦代法律、政治制度的竹简,每条竹简旁配有对应的现代文字,让观众更易理解。

两片睡虎地出土的木牍吸引了记者注意,这是中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家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封家书写于秦灭楚前,是当时正在秦楚交战前线的士兵“黑夫”和“惊”兄弟俩写给家人的信。由于先秦时期史料留存很少,这两封家书对了解秦国的政治军事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自秦汉三国以来,湖北荆州等地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发生在湖北的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确立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展厅里,大型动态地图展示了赤壁之战的过程。东汉直铭涡云纹铜镜、三国波折纹连弧铜镜、西晋禽兽铜镜……这些精美的铜镜体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工艺,也反映了湖北地区商品贸易发达。

赏艺术精品

唐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东移和经济中心南移,湖北地区依托区位优势,成为经济繁荣发展、四方文化交融的大舞台。众多文人墨客在湖北留下了名垂千古的佳作。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崔颢等题咏武汉黄鹤楼的诗篇,宋代文豪苏轼寓居黄州期间创作的两篇《赤壁赋》,均是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展厅里展示了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复制品)、宋代湖泗窑青白釉瓷器、张大千《东坡游赤壁图》等艺术品,体现了湖北深厚的文化底蕴。

明代鎏金铜玄武造型奇特,栩栩如生,是代表中国古代铸造技术高超水平的杰作。玄武是古代神话中一种龟蛇合体的灵兽。这尊铜像通体鎏金,分块模铸后组装而成,造型为一条蛇紧紧缠绕着乌龟,蛇身绕过龟腹,蛇尾与龟尾缠绕,蛇头耸立,俯视向下,与回首的龟四目相对。龟背的纹理规整清晰,龟甲蛇鳞十分逼真。

看完通史展,来到“荆楚陶雅 瓷韵江夏——馆藏历代陶瓷展”展厅,清新雅致的白色空间让人眼前一亮。展览分为陶器展和瓷器展两部分。陶器展主要展示历代陶俑、动物雕塑和模型明器。瓷器展中有一件“镇馆之宝”——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此瓶2006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明代郢靖王墓,小口外撇,短颈丰肩,圈足平底。瓶身的肩部饰有凤穿牡丹图,腹部4个海棠形开光内分别绘有王羲之爱兰图、陶渊明爱菊图、周敦颐爱莲图、林和靖爱梅鹤图。足部绘一圈仰覆莲纹,以卷草纹和锦带纹间隔3层纹饰,层次分明,繁而不乱。整器造型优雅,釉色浓艳,所绘人物形神兼备,是罕见的元青花精品。博物馆辟出专门的“单间”展示这件精品,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其艺术魅力。

据介绍,2025年,湖北省博物馆全馆15个基本陈列与5个临展厅的改造提升将全部完成,将形成“南馆以专题展为主、北馆以通史展为主、东馆为少儿展、西馆为现代艺术展”的特色展陈布局,全方位满足不同群体的观展需求。

赞(725)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油添醋网 » 铺展湖北百万年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