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泉州首个古城街巷“微改造”即将完工 唤醒历史记忆
泉州首个古城街巷“微改造”项目即将完工
金鱼重生:唤醒古城历史记忆
改造后的微改造20米支巷和古大厝凝聚了闽南建筑工艺精华。(庄丽祥 摄)
再过几天,泉州鲤城区金鱼巷口纯铜板地雕就可完工,古城历时半年的街巷即将记忆泉州首个古城背街小巷“微改造”项目将以崭新的风貌呈现在市民面前。踩着石板路,完工行走在改造后的唤醒金鱼巷,古城居民平凡的历史生活日常映入眼帘,清朝进士故居直观展示着闽南红砖古厝的微改造流光溢彩,上个世纪的泉州人民电影院旧址让人想起难忘的流金岁月,271米的古城街巷,唤起了古城不同时期的街巷即将记忆历史记忆。
“保留不同历史阶段的完工空间,形成记忆叠加,唤醒展示原居民原真生活状态”成了金鱼巷改造的历史核心要义,也是微改造近年来泉州古城保护3.0“见人、见物、见生活”模式实践的一个缩影。
海峡网4月12日讯 (泉州晚报记者 殷斯麒 实习生 黄颖颖)
见微知著 20米支巷藏有10余种闽南建筑工艺
“微改造”并非仅仅是细枝末节的微小改造,而是在对原有文化体系冲击力度很低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造,从而实现历史文化脉络的传承。金鱼巷“空间微改造”以传承历史的敬畏之心,按中国美院设计的改造方案,进行立面整治、绿化景观、植入城市小品等大手笔的改造,让老街巷面貌焕然一新。
在金鱼巷49号和黄氏古厝之间有一条约20米长的支巷,两边房屋的墙体原先破败不堪。对这条巷子实施立面改造时,施工方巧妙地植入十余种闽南传统建筑工艺进行破损修复,包括乱毛石、走山仁、鸟踏、筒瓦、滴水、小木作、出砖入石、封珀砖等传统技艺,小巷的路面则采用闽南传统的老旧石板进行铺装,部分采用清水条石竖铺,提高地面抗压能力。一条窄窄的支巷,凝聚了闽南建筑工艺精华。
在微改造中,“修旧如旧”的关键在于回收使用旧材料。据介绍,金鱼巷路面需要的石板规格很高,大多来自晋江、石狮、惠安等地古建筑的门庭,都是历经多年踩踏而成的包浆老石板。为搜集地面铺装所需的老砖、石板及其他老构件,施工队专门成立材料组,自去年11月起,哪里有即将拆迁的古大厝,材料组就赶去采购,平均每两天就得采购一次材料。“铺地的老石板加起来应该有1700多平方米,立面还用了海蛎壳水洗石外墙,增添了街巷的色彩层次。”施工方介绍。
老旧石板铺设而成的道路取代原先的水泥路面,富有闽南特色的海蛎壳水洗石墙面,讲述海丝故事的泥塑、金鱼镂空石板路……改造后的金鱼巷随处可见闽南传统建筑元素,于细微之处见精深工艺,愈发显现出泉州传统街巷的古韵。
20米支巷原貌(殷斯麒 摄)
补齐短板 实现老街巷功能提升
除了恢复古风古韵,提升街巷功能、改善老街巷居住环境也是“微改造”的一大重点。
此次改造对背街小巷的管线布局实现精细化设计。改造后的金鱼巷实行雨污分流,石板路面上专门设计收集雨水的金鱼纹线性排水沟,地下增设污水管线,“没改造前污水和雨水没有分离,都一起流到内沟河,污染环境。此次改造也是古城生活污水科学排放的一次探索和进步”。此外,金鱼巷的管线全部下地,天际线变得整洁许多。针对居民建筑外立面的水电表箱,用统一美观的设计进行了处理,减少了安全隐患。
环境整洁了,生态景观也得到大幅提升。不仅种植了紫竹、果树等多种观赏树种,还有传统石头制马槽用来种植水生观赏植物,极大丰富了金鱼巷的绿化景观。金鱼巷中原本有一面危墙,墙体被生长的榕树撑破而摇摇欲坠。施工方在进行微改造时选择将破碎的墙面敲裂,使榕树根茎露出,又用铝合金钢结构对墙体进行加固,如相框般框住了这幅生机勃勃的景致,等到了夜晚时分,地灯投射到墙面上更别有一番风味。
家住金鱼巷的洪阿姨告诉记者:“以前巷子杂乱,蚊子老鼠多,改造后巷子变得很整洁,还设置了很多垃圾桶,绿化景观多了,出门的时候感觉非常清爽。”洪阿姨在巷子里经营一家小卖部,她希望,金鱼巷的变化会吸引更多游客,让自家的生意越来越好。
移步换景 体验时空交错穿梭感
注重保留不同时期建筑的历史记忆,力求保持古城原生生活状态,是金鱼巷“微改造”一大特色。
据介绍,由于违章搭建和年久失修,金鱼巷有七八处古大厝亟待修缮。这些古大厝大多杂草丛生,出现垮塌和裂缝现象。金鱼巷“空间微改造”项目组联合社区,积极联系和动员户主,按照原面积、原高度、原风貌原则,由户主按施工量成本价出资,对这些古厝进行了全面修缮。
如今,位于中山路一端的入口处,仍保留有原泉州人民电影院的宣传栏,今后也将作为金鱼巷文化展示的窗口。走进巷子,人们可以看到,除了红砖古厝,还保留了几栋白瓷条砖的建筑,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泉州流行的建筑风格。还可在金鱼巷144号找到泉州早期建筑大师傅维早故居,在84、86号发现光绪三十一年最后一科进士、后任内阁中书的吴桂生的故居,在68号撞见清代诗人丁炜的府邸,以及后来成为领导泉州光复的革命者蒋以麟的故居。不同时期、不同风貌的建筑在此并立,相得益彰。
活化街巷 打造古城慢生活街区
泉州古城内藏匿着大量背街小巷,如何使背街小巷重复焕发活力是近年来古城保护和发展的焦点。
改造后的金鱼巷更富闽南传统街巷魅力,并与泮宫、府文庙节点串联一片,打造古城慢生活街区,今后将成为市民和游客享受泉州古城慢生活的休闲好去处。
“金鱼巷是泉州首条‘微改造’的背街小巷,作为试验段,将给其他背街小巷改造提供一个样本,我们也在摸索和积累经验,广泛听取市民和游客的反响。”古城办工作人员表示,改造后的金鱼巷将继续作为原居民生活的空间,原真展示古城居民的生活状态。在活化街巷方面,今后也会考虑引进传统工艺进行活态展示,开展主题文化展览等。
广东游客黄小山在金鱼巷发现,“现在的金鱼巷和网上看到的不一样,很有泉州特色,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泉州特色美食进驻其中,下次我想带爸妈一起来,感受闽南文化风情的同时,体验泉州美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