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添醋网加油添醋网

豫剧何以在岛内弦歌不辍

  2024高雄眷村嘉年华豫剧演出现场。豫剧

  2025年“戏春公演”剧照。何岛

  台湾豫剧团供图

  台湾同胞学讲河南话原非易事,内弦更何况是豫剧表演豫剧。从河南豫剧名角赴台传艺,何岛到台湾唯一的内弦公立豫剧团队成立、探索跨界融合创新,豫剧豫剧在台湾生根发展70余载,何岛见证两岸豫剧交流往来不断。内弦

  台湾豫剧团2025年将连推好戏,豫剧1月中旬以“王海玲经典传承计划—戏春公演”打响头炮。何岛从文戏到武戏,内弦从折子戏到全本大戏,豫剧集合花旦、何岛文生、内弦老生、武丑、武净等各行当倾情演绎,展现中青年演员的精湛技艺与薪传成果。

  抚慰乡愁

  河南豫剧名角张岫云当年率豫剧团队辗转赴台,在高雄落地生根,组建“飞马豫剧队”。激昂凄楚,热耳酸心,梆子声响起,抚慰了许多人的乡愁。“豫剧团原先真的是靠外省老兵捧场,不只是河南人,周边几个省的人也喜欢看。”台湾豫剧团艺术总监王海玲回忆道。

  随着爱听经典老戏的外省老兵纷纷凋零,台湾多个豫剧团体相继解散,仅存“飞马豫剧队”,后成为台湾唯一的公立豫剧团队,更名为“台湾豫剧团”。“从我的老师张岫云算起,豫剧在台湾的发展历经70余年,传承四代人。”王海玲说。

  1959年起,张岫云在台湾收徒,培养出王海玲、刘海燕等优秀豫剧传人。“我在台湾土生土长,起初还会说闽南语,七八岁开始学豫剧,老师让我们讲河南话,我就把闽南语放在一边。后来偶尔演歌仔戏,我正讲着闽南语,河南话经常就冒出来了。观众就在下面笑,说猜猜看我下一句讲的是闽南语还是河南话。”王海玲笑道。

  为了学习老腔老调,保证原汁原味,早年间,台湾的豫剧演员多以听大陆的豫剧唱片学戏,王海玲常常反复听唱片,模仿常香玉等名家的唱腔,从中揣摩人物、设计表演。尽管多数唱片仅有部分唱段,但能听到来自豫剧原乡的声音,对他们来说已是弥足珍贵。

  寻根大陆

  1993年,河南豫剧团体首次赴台演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一行30余人落地台北机场。随团演出的魏俊英被眼前的红毯、花环和人海震撼,“有人被戴上五六个花环,有人激动泪目。”她回忆道。

  台北首场演出剧目是《穆桂英挂帅》,现场座无虚席,开演后叫好声不断。魏俊英清晰地记得,散场后,有两个年轻人搀扶着70多岁的老太太来后台看望演员,并用地道的河南话夸他们演得好。

  两岸开放交流后,张岫云也多次回到河南。1998年,她带领台湾豫剧团寻根演出,令河南民众大为惊叹:“明明是原先不会说河南话的台湾演员,居然能演老腔老调的传统豫剧!”据不完全统计,30多年来,河南有上百名艺术家赴台交流,每次演出皆是一票难求。台湾豫剧团也多次来到河南演出,深受家乡父老欢迎。

  据河南豫剧院名誉院长李树建回忆,他第一次赴台是1999年,台湾豫剧团的演员们和他一起演出了《清风亭》。“他们平时说的是闽南话,要学中州韵、河南腔很不容易。”李树建说,为了一句唱腔、一句念白,他要教台湾演员成百上千遍。演员们一遍又一遍练习,那股认真劲令他十分感动。

  桃李芬芳

  台湾豫剧团前艺术总监韦国泰说:“30多年前跟大陆交流时,我们的戏除了音乐,连导演、编剧、舞美也都依靠大陆,后来逐渐选用台湾当地的人才。”他坦言,豫剧在台湾如果只依靠当地人力发展,早就难以为继。

  台湾唯一的传统戏曲学府早年已取消豫剧科,为了培养后继之才,台湾豫剧团帮助辅导歌仔戏科班学生身段,并连续多年在寒暑假期间将其送去河南学豫剧,由河南豫剧院的老师手把手传授技艺。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有豫剧演出需要时可抽调歌仔戏演员,以此缓解“人才荒”。“他们来的时候唱的是歌仔戏,走的时候唱的是豫剧《花木兰》。”李树建说。

  弦歌不辍,芳华灼灼。2008年起,在豫台两地共同努力下,两岸互派戏剧人才培训计划启动。河南省选派人才赴台,与台湾豫剧团协力打造精品剧目,同时交流学习剧场营销经验。台湾豫剧团则选派年轻的演职人员,到河南学习豫剧表演、唱腔设计等。

  河南曾组派大型艺术团赴台,与台湾豫剧团联手打造新戏《曹公外传》,在台湾进行巡演,并登上北京长安大戏院。2015年,豫台两地合作推出《玄奘》,在台湾佛光山演出场场爆满。

  1998年首次到河南演出后,王海玲时常赴大陆交流,与豫剧名家切磋技艺。台湾豫剧团自2014年起,每年持续举办“王海玲经典传承”公演,通过“以戏带功”的方式,为中青年演员提供磨炼技艺、展现风采的舞台,推动豫剧艺术薪火相传。

  跨界创新

  回顾台湾豫剧团历年作品,既不乏《包公误》《杨金花》《新对花枪》等经典剧目,又有《秦少游与苏小妹》《武后与婉儿》《兰若寺》等新编戏,而跨文化之作“豫莎剧”三部曲《约/束》《量·度》《天问》(分别改编自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一报还一报》《李尔王》)近年来更是备受关注。

  结合时代特点,融入岛内元素,台湾豫剧团不断探索,每年坚持推出精心制作的大戏,通过改编莎士比亚戏剧、歌剧等,进行跨界融合,使豫剧更具活力,开创令人耳目一新的独特风格。

  王海玲的两个女儿刘建华、刘建帼,自幼热爱传统戏曲,也随母亲走上豫剧传承与创新之路。2004年,刘建华、刘建帼共同创立“奇巧剧团”,尝试将不同剧种融合“混搭”,最常见的就是豫剧与歌仔戏的组合。她们曾改编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名作《高加索灰阑记》,结合歌仔戏、豫剧、摇滚音乐剧,以“摇滚新戏曲”吸引年轻人。相关剧目在岛内大受欢迎,还曾登上大陆的舞台。

  对于“跨界”表演,王海玲也毫不陌生。“台湾流行跨剧种,不同的剧种在一起表演,可能撞击出不同的火花,也能使戏更有可看性。”王海玲说,她在“国光”剧团(台湾公立京剧团)作品中演过贾母,还与唐美云(岛内歌仔戏名角)合作演过歌仔戏。

  “刘建华在台湾豫剧团里唱小生,有时会在奇巧剧团的作品里表演豫剧唱段。有观众觉得她唱得很好听,想知道纯正的豫剧是什么样的,就会过来看我们豫剧团的演出。”王海玲说。

赞(9)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油添醋网 » 豫剧何以在岛内弦歌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