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安霞美长福村“十三姑”事迹代代传 村民年年来祭奠
王秀气(左一)、十三姑陈固(中)等人讲述当年的南安年年经历
海峡网3月29日讯(泉州网记者 陈灵 黄耿煌 实习生 林丹妮 文/图)60年前的一个下午,南安霞美长福村陷入哀伤,霞美哭声响彻夜空——一艘小木船搭载40多名女性前往观音亭修建水库,长福村事村民谁知船驶到石砻渡快靠岸时,迹代祭奠由于风浪和渗水翻船,代传众人落水,十三姑 13名未婚姑娘再也无法看到那一天的南安年年夕阳。她们最大的霞美25岁,最小的长福村事村民只有17岁。
为纪念修建水库而溺水牺牲的迹代祭奠13名姑娘,该村在当地庄泽公庙设置了纪念堂。代传从此,十三姑每年清明,南安年年13户人家都会到她们合葬的霞美墓地祭扫,平日村民们也会到纪念堂祭奠她们。
长福小学的学生进行祭扫
现场 小学生祭拜“十三姑”
昨日上午,70岁的王鼎岁爬上长福村公路边的一处山坡,来到“十三姑”的墓地前。墓碑上镌刻着13名姑娘的名字,其中的“笑治”是他的大姐。他点燃三炷香,在墓碑前低着头默默站立了一会,才把香插在墓碑前。1958年,他年仅10岁,在父母均过世的家里,21岁的大姐如同母亲一般,照料着家里的4个弟弟妹妹。没想到那一年的农历九月十三,成为他和大姐的诀别之日。
时值清明时节,昨日,南安市、霞美镇两级妇联和长福小学也组织妇女干部和小学生同村民一道,祭拜“十三姑”。“老师说,60年前13位女孩因修水库而牺牲了,她们都还那么年轻,”长福小学六年级的甘彬说。霞美镇妇联主席黄淑芳表示,“十三姑”的精神值得当代女性学习,未来将把“十三姑”作为巾帼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回忆 木船翻了众人落水
1958年的那艘没能上岸的船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记者找到了几位幸存者,听她们讲述60年前那段刻骨铭心、惊心动魄的经历。
“下午3点,大家乘船出发,木船上既载了40多个人,又载有棉被、工具等,只有船夫是男性,其余都是女孩子。”81岁的陈固满头银发,回忆起往事仍心有余悸。当年,她21岁尚未结婚,与未来的小姑子、年仅17岁的王宝川一同登船。船上十分拥挤,大约驶到河中央时,木船开始渗水。不久,船头一下扎入水中,就翻船了。
尖叫声、呼救声、水流声,连同冰凉的河水一同灌入陈固耳朵里。会游泳的她出于本能从水里浮起,眼前的景象她终生难忘——40多人浮浮沉沉,棉被等漂在四周。忽然,她看到水面上有一条黑色的辫子,她一把将辫子拽起,18岁的王秀气便这样被她救起;她看到陈专揪着尚未沉入水底的棉被,又游过去将棉被一同拖上岸。岸边的过路人也赶忙下水营救,最终救起了30多人。
“上岸后,只记得宝川的父亲一直哭。过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处在恐惧之中。”陈固说,大家都是一个村的,平时一起干活,关系特别好,就这么生离死别了。此后每年,她都会到墓地看一看她们,这两年腿脚不好,只能到纪念堂寄托哀思。
“我们4个堂姐妹一起上船,只回来我一个。”当年被陈固救起的王秀气感慨地说,“我的命是她救回来的。”
商议 原址重修增加设施
后来,这13位姑娘合葬在一起,村里人称之为“十三姑”。为了纪念她们,长福村在本村庄泽公、许午娘庙里设了纪念堂,关于她们的故事也在村里代代相传,每逢她们的祭日,来纪念的村民络绎不绝。“庄泽公庙为唐代时所建,由石头垒砌而起,仅有五六平方米,周围全是农田。因长期风吹日晒,已十分破旧,里面记录‘十三姑’事迹的木牌也有些模糊不清了。”村民王健林说,村民前往纪念时,根本站不下,只好站在田地里。
“考虑到纪念堂狭小,存在安全隐患,经村民商议,决定在原址进行重修,增设部分设施。”纪念堂重修筹备负责人之一王世辉介绍,目前村里成立筹备组,已筹集了四十多万元资金,并于本月开始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