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添醋网加油添醋网

残疾人就业率超七成 精准扶贫“托联体”样本调查

摘要:由于身体上的托联体一些限制,多年来,残疾成精查残疾人就业一直是人业社会面临的难题,然而,率超有这样一个地方,准扶它的贫样残疾人就业率已超过七成。

残疾人就业率超七成 精准扶贫“托联体”样本调查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安顺报道

由于身体上的本调一些限制,多年来,托联体残疾人就业一直是残疾成精查社会面临的难题,然而,人业有这样一个地方,率超它的准扶残疾人就业率已超过七成。

1月25日的贫样贵阳,天气乍暖还寒,本调原本10度的托联体气温,由于空气潮湿且没有阳光,显得格外阴冷。当天,《华夏时报》记者随同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副秘书长徐钢等“新春走基层贵州采访组”人员,从贵州省贵阳市驱车前往位于安顺市西秀区的托养中心“百合家园”,在这里,一场残疾人就业行动正在从此星火燎燃。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车程,采访组终于到达了托养中心“百合家园”,此时,阳光也恰好拨开厚厚的云层倾泻下来。

“托养+就业”精准助力残疾人脱贫

初入托养中心大院,一栋三层高的白色主楼,安静地矗立在那里,记者并未觉察到它的与众不同。

进入托养中心的主体大楼后,记者发现周围总有穿着工作服的人员坐在轮椅上在大楼内穿梭,而在一间单独的房间内,一位脑瘫患者的身边,进行照护的竟然也是两个残疾人。

记者通过采访获悉,进行护理的两个人为夫妻,妻子名叫冷三妹,36岁,属于视力残疾患者,丈夫41岁,属于下肢残疾患者。二人于2015年8月入住托养中心,在这里,他们可以免费吃、住,但是,托养只是解决了他们的生存问题,没有收入依然无法脱贫,为此,托管中心领导根据他们的身体情况,为他们量身定做了“捆绑式”护理工作,冷三妹肢体健康,其爱人眼睛视力正常,两人可以在一起护理托养中心里的重度残疾人。

“护理一个人,我们可以有800块钱的收入,目前,我们护理四个人,一年的收入大约有四五万元。”冷三妹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他们来托管中心之前,她和她的爱人在家编竹筐,每星期有百十块钱的收入,一个月不过几百块钱,根本付不起两个孩子的支出,如今,搬到了托养中心后,不光解决了他们的生存问题,还分配了一套拥有使用权的房子,同时增加了就业收入,两个孩子也被安排在离托养中心不远的学校就读。

据记者了解,2014年,安顺市西秀区总投资900万元,征地27亩,建设了3000平方米的残联托养中心,标准化厂房9000平方米,2015年5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而这些厂房就是用来吸引入驻托养中心的企业,这些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

在一个加工檀木制品的工作台上,一位老人正忙着将檀木原木车成珠子,神情专注且从容,工作台的旁边,放着一架黑色的轮椅。老人名叫张锦明,今年60岁,来到托养中心之前,他一直以捡垃圾为生,如今,张锦明每月可以有2000多元的工资收入,对于当前的生活,老人格外满足。

“就目前来看,托养中心只是一期,主要就是托养+就业,二期和三期在建,未来将形成托养+就业+康复+教育模式的‘百合花小镇’,内含残疾人公寓、纯托养中心、标准化厂房(工疗基地)、康复中心、学校、培训中心、物流园和花卉基地等方面,公寓用来给残疾人和家属居住,托养中心用来托养重度残疾人,厂房用来解决轻度残疾人以及家属的就业,学校解决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9年义务教育后,将这些孩子送进培训学校,实现脱贫并且阻断返贫。”西秀区残联理事长范华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进入托养中心的残疾人基本属于建档立卡的人员,每个人受国家政策的扶持,可以贷到10万元的款项,这笔款项则被托养中心用于建设住房供残疾人居住,残疾人再通过这些享受各种待遇。

据记者了解,西秀区托养中心目前已有6家企业入驻,整体解决了181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甚至部分企业应用残疾人的比例达到员工总数的五成以上。

“人生就像鸡蛋,外力打破是食品,内力打破是生命。他们虽然是残疾人,但是你要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还是有价值的。能做事、能帮助别人、能靠自己的双手挣钱、能感受到自己对人生的期望,这样的脱贫方式对他们才是长久有效的。”范华表示,扶贫先扶志,托养一人、解放一家,劳动力解放出来后就可以就业、就可以有收入、就可以脱贫。

探索“托联体”就业新模式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托养+就业”的扶贫模式,既为贫困残疾人解决了基本生活,又为他们就业提供了平台,而这样的方式又被西秀区复制到各个乡镇。

在西秀区黄腊乡,记者看到了这样两块牌子同时挂在了办公楼门口,一块是“西秀区黄腊乡残疾人托联体”,紧挨着它的是“黄腊乡明秀民族服装加工厂”,一层和二层为托养中心,三层则为服装加工车间。

“托联体”,即托养中心与乡镇敬老院组建托养中心的联合体。

“此前,这是一家养老院,有80多个床位,但是只有24个五保户老人入住,床位空置率比较高,如今,实施托联体模式有半年左右,入住的老人和残疾人已经有50多个,其中,部分残疾人就在楼上就业。”1月25日,西秀区黄腊乡党委书记杨琼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黄腊乡借力丰富多彩的布依族文化,将民族民间文化与托联体工作结合起来,引进布依服饰加工厂,带动了几十名残疾人就业,加工厂以计件方式发放薪酬,每人每月收入可达2000元。

在家门口就业的“就业脱贫”模式,使残疾人在工作中不仅增加了收入,还收获了自信,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这种模式也为残疾人家属带来了便利。

一位正在服装厂进行裁剪的姑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她之前在外地打工,每月有3000多元钱的收入,但是,扣除租金和交通费用后,几乎所剩无几,如今,家门口开了加工厂,干的活跟在外打工是一样的,工资虽然比在外打工少了1000多元,但是,每月基本没什么花销,更重要的是,她的妈妈已入住了托养中心,这样的工作使得她可以很方便地照顾老人。

实施托联体模式,西秀区从外扶持,从内进行培训,着力提升残疾人内生动力,让他们实现就业致富。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西秀区加大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对全区残疾人进行精准识别,摸清了全区贫困底数,以残疾人培训、创建残疾人扶贫基地、“百合花行动”为抓手,逐步实现残疾人扶贫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使全区广大残疾人得到了实惠,残疾人扶贫工作取得成效。

同时,将托联体模式相继在轿子山镇、刘官乡、黄腊乡、蔡官镇等五个乡镇建立,引进了八九家企业入驻,带动一批残疾人就业,带领残疾人脱贫致富奔小康。比如,刘官乡及蔡官镇依托千亩竹林,开展竹编工艺品、木雕工艺品等加工生产,对全乡残疾人进行免费培训,让他们掌握竹编、木雕相关技艺后安置到加工厂上班,同时残疾人还可自主编织竹编产品。

针对西秀区“托联体”的模式,徐钢给予了肯定,并且表示,中国残联将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共同推进西秀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陈岩鹏


赞(89946)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油添醋网 » 残疾人就业率超七成 精准扶贫“托联体”样本调查